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MCM/ICM)由美国数学及其应用联合会(COMAP)主办,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跨学科数学建模赛事。自1985年创办以来,该竞赛已发展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数学建模竞赛之一,每年吸引来自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万支队伍参与角逐。2026年赛事预计参赛队伍将超过28,000支,覆盖中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高校。竞赛分为数学建模竞赛(MCM)和交叉学科建模竞赛(ICM)两大类,共设6道赛题,要求参赛队在96小时内完成从建模求解到英文论文撰写的全部工作。
一、报名指南
2026年美赛报名采用线上注册方式,主要流程包括顾问注册和团队注册两个部分。指导教师需首先使用学校邮箱在COMAP官网创建顾问账户,获取唯一的"Advisor ID"。随后,顾问登录系统添加队伍,填写队员信息(姓名、学号、邮箱、专业),生成团队唯一"Control Number"(控制编号)。每支参赛队伍由1-3名同一学校的本科生组成,可跨专业但不能跨校组队。报名费用为每队100美元,支持Visa、Mastercard或PayPal等国际支付方式。
♦ 2026赛季MCM/ICM报名和组队进行中!♦
扫码帮忙组队,强大资源池等你来⇓
2026年美赛关键时间节点
|
|
|
---|---|---|
|
|
|
|
|
|
|
|
|
|
|
|
|
|
|
2026年美赛在规则上有若干重要调整。论文页数限制由原来的20页增加至25页,此限制包含摘要、正文、参考文献、附录等所有内容。COMAP首次明确允许使用大型语言模型和生成式AI工具,但要求在附录中详细标注使用范围与校验方式。提交系统也进行了更新,需要通过新的在线页面提交解决方案。
二、团队组建策略
成功的数学建模团队需要能力互补的成员构成"黄金三角"。理想的团队应由三名成员组成:建模手负责模型构建与算法设计,需要较强的数学理论基础和创新思维;编程手精通MATLAB/Python/R等工具,负责数据求解与可视化;写作者擅长英文写作与逻辑梳理,负责论文撰写与格式优化。跨学科组队(如数学+计算机+经管)可显著提升团队综合竞争力。
团队应建立高效的协作机制,使用Overleaf进行LaTeX实时协作,GitHub管理代码版本,Notion追踪任务进度。每日固定三次进度会议,采用Rubric评分法互评模型模块。避免"一人主导"现象,确保各成员充分参与和沟通顺畅。团队应在赛前完成2-3次全真模拟,磨合协作流程,熟悉整体工作节奏。
三、题目解析与选题策略
美赛题目涵盖经济、管理、环境、资源、生态、医学、安全、未来科技等众多领域。MCM题目通常表述简洁、要求明确,侧重于数学模型的构建与求解;ICM题目则更为开放、宏观,篇幅较长,不依赖特定文化背景,强调跨学科知识融合。
MCM/ICM题型特点与技能要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选题时应综合考虑团队专业背景、知识结构和兴趣点,避免选择文化背景差异过大的题目。E题(环境类)和C题(数据类)因数据公开度高、模型灵活性大,近年选择率超过40%,适合新手;A、B题需较强数学功底,D、F题侧重系统思维。建议在比赛开始后6小时内确定题目,完成文献综述并形成初步思路。
四、时间规划与管理
96小时竞赛是心理和体能的双重挑战,合理的时间规划至关重要。以下为推荐的黄金时间分配方案:
第一天上午(比赛开始6小时内)完成题目分析、评估和确定选题,占总时间8%;
第二天上午集中进行模型构建、算法实现和初步求解,占总时间25%;
第二天下午输出关键图表并进行模型对比分析,占总时间20%;
第三天前夜专注于摘要撰写、主体写作和图表优化,占总时间30%;
第三天当日进行多层检查、格式调整和最终提交,占总时间17%。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第一天晚上务必选好题目并形成初步思路,延迟超时可能直接导致后期崩溃。最后一天应专攻摘要(平均修改12次)与可视化图表,最后8小时用于校对排版。摘要质量决定评委的第一印象,权重占近30%,应包含问题识别、模型创新点、关键算法、主要结论和实际价值五个要素。
五、获奖难度与评审标准
美赛奖项呈金字塔分布,竞争日趋激烈。
2025年全球有超过28,000支队伍参赛,奖项分布如下:
特等奖(Outstanding Winner)比例小于0.2%,提名奖(Finalist)约占1%-2%,一等奖(Meritorious Winner)约占6%-7%,
二等奖(Honorable Mention)约占15%-22%,成功参赛奖(Successful Participant)约占55%-70%。
前30%的队伍(H奖以上)可获国际认可证书,O奖论文将公开供学术参考。
评审采用双盲快速筛选机制,评委单篇论文阅读时间不超过10分钟。评审主要关注四个方面:模型创新性(30%)、结果正确性(25%)、实用性(20%)和论文表达(25%)。2025年起,O奖分数线已升至98/100分,竞争更加激烈。评审过程重视创新思维而非结果精度,摘要和可视化质量是核心加分项。
六、备赛要点与资源准备
成功的数学建模竞赛需要系统的知识储备和工具准备。
数学知识方面需要掌握微分方程、优化算法、概率统计等数学工具;算法方面应熟悉优化算法(如遗传算法)、预测模型(如ARIMA)、评价模型(如AHP/TOPSIS)等基础模型;编程方面需熟练使用Python(推荐)、MATLAB或R语言实现模型求解;写作方面需要良好的英文科技写作功底,能用LaTeX或Word规范排版。
工具准备方面,Python和MATLAB是主流选择,Python在数据处理和机器学习方面优势明显,MATLAB在数值计算和仿真中表现卓越。论文排版推荐使用LaTeX,其生成的文档格式规范、美观。网络分析可选用Gephi,数据可视化可使用Tableau等工具。数据资源方面,应优先使用权威数据源,如NASA遥感数据、FAO农业数据库等。文献检索应首先考虑Google Scholar、Web of Science和arXiv等学术平台,确保引用的时效性和权威性。
备赛过程中应精读近3年特等奖论文,分析其框架设计和表达技巧。重点关注模型层次性设计:基础模型(占30%)需牢固可靠,改进模型(占50%)体现创新思维,拓展模型(占20%)展示应用潜力。完整的数学建模论文应包含问题重述、模型假设与符号说明、模型建立与求解、结果分析与检验、模型改进与推广等部分,同时必须包含灵敏度分析和模型检验。
七、参赛价值
美赛获奖证书在全球范围内享有高度认可,为留学申请、保研加分和就业增色提供重要筹码。许多国际知名高校在录取时优先考虑美赛获奖者,国内多所高校也将其纳入保研加分项,部分学校对特等奖团队提供保研资格。对于海外STEM专业申请,F奖以上奖项也可获得一定优势。
参与美赛能够有效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精神,是一次完整的"问题提出→数据获取→模型建立→结论验证"科研闭环体验。竞赛促进了数学、计算机、工程、经济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了参赛者的跨学科思维能力。通过全英文论文写作,参赛者的学术研究水平和国际交流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不仅是一场智力挑战,更是培养跨学科协作与创新思维的实践平台。2026赛季的竞争预计将更为激烈,唯有精准把握规则变化、科学规划时间流程、合理运用建模工具、精心雕琢论文质量,方能在全球精英中脱颖而出。美赛本质是"用数学语言讲述现实故事"的学术生存训练,掌握规则仅是底线,真正的胜者需在96小时内将复杂问题转化为闪耀思想力量的模型。严谨为刃,逻辑为盾,方能在数学建模的疆场中崭露头角。
备赛的同学可扫码领取
【2014-2025美赛A-F真题集+数据集+MCM/ICM历年获奖论文集+备赛书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