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MCM/ICM)由美国数学及其应用联合会(COMAP)主办,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性数学建模竞赛。该竞赛自1985年创办以来,已成为全球数学建模领域的巅峰赛事,2025年吸引了来自全球2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2.5万余支队伍参赛。这一赛事不仅是一场智力挑战,更是培养跨学科协作与创新思维的实践平台。
一、参赛价值
在升学方面,美赛获奖证书在全球范围内享有高度认可,为留学申请、保研加分和就业增色提供重要筹码。许多国际知名高校在录取时优先考虑美赛获奖者,国内多所高校也将其纳入保研加分项,部分学校甚至对特等奖团队提供保研资格。对于海外STEM专业申请,F奖以上奖项也可获得明显优势。此外,参与美赛能够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精神,这些能力在未来的学术研究和职业发展中都具有重要价值。
二、2026赛季赛程安排
2026年美赛的关键时间节点已经公布,比赛以美国东部时间(EST)为准,对应北京时间如下所示:
2026年MCM/ICM关键时间节点
|
|
|
---|---|---|
|
|
|
|
|
|
|
|
|
|
|
|
|
|
|
比赛持续4天,共96小时。参赛团队需在此时间内完成选题、建模、求解、验证及论文撰写的全部工作。提交时间以系统记录为准,逾期提交将被视为无效,建议团队提前完成上传,避免因网络或技术问题导致延误。
二、适合参赛学生
MCM/ICM竞赛适合全球在校本科生(研究生不可参加),专业不限。组队规则要求每队1-3人,必须属同一所学校,无需指导老师现场参与。虽然竞赛名称为“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但实际上高中生也可参与。
理想的参赛团队应具备三类技能的互补:建模能力(掌握微分方程、优化算法、概率统计等数学工具)、编程能力(熟练使用Python、MATLAB或R语言实现模型求解)以及写作能力(英文科技写作功底,能用LaTeX或Word规范排版)。对于专业背景而言,不仅数学、计算机、统计学等理工科专业学生适合参加,对管理学、经济学、社会科学等专业的学生而言,这也是一次展示量化分析能力的绝佳机会。
三、 报名方式与组别设置
报名参加2026年美赛需通过COMAP官网进行,主要流程分为两个部分:顾问注册和团队注册。指导教师需首先使用学校邮箱在COMAP官网创建顾问账户,获取唯一的“Advisor ID”。随后,顾问登录系统添加队伍,填写队员信息(姓名、学号、邮箱、专业),生成团队唯一“Control Number”(控制编号)。报名费用为每队100美元,支持Visa、Mastercard或PayPal等国际支付方式。
美赛分为数学建模竞赛(MCM)和交叉学科建模竞赛(ICM)两大类,共6种题型,各自特点如下:
MCM/ICM竞赛题型与特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选题方面,E题(环境类)和C题(数据类)因数据公开度高、模型灵活性大,近年选择率超40%,适合新手;A、B题需较强数学功底,D、F题侧重系统思维。每个团队只能选择一个问题提交解决方案。
四、比赛环节与参赛规则
2026年美赛在规则上有重要更新:
解决方案报告页数限制由20页调整为25页(包含摘要、正文、目录、附录、参考文献、代码等所有内容);明确允许使用大型语言模型和生成式AI工具,但必须在附录中明确标注其功能范围与校验方式;推出了新的在线提交页面。
比赛期间,团队不得向队外任何人讨论赛题,不得寻求团队以外任何人的帮助来获取答案、想法或信息。此限制包括个人或电话联系,以及使用电子社交媒体,如电子邮件、短信、聊天室、问答系统等。团队可以使用任何“无生命”资源,如网页、书籍、文章、研究报告、数据库等,但必须使用脚注、尾注或内嵌文档记录任何外部信息来源。
论文任何位置不得出现校名、姓名或地理标识;论文必须以Adobe PDF电子文件格式提交,并使用英文打印,字体至少为12号。解决方案报告需以英文撰写,结构上需涵盖问题重述、模型构建、求解过程、结果分析等完整模块。
五、论文写作攻略
一篇优秀的MCM/ICM论文应具备清晰的结构和专业的表达。以下是关键要点:
摘要质量决定评委的第一印象,权重占30%。应当最后撰写摘要,因为它需要清晰地描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最重要的结论。仅是竞赛问题的重述或从引言中剪切粘贴样板的摘要通常被认为是薄弱的。
论文主体应包含清晰的问题重述、合理的模型假设、严谨的模型构建与求解过程、充分的结果分析以及深入的模型检验。关键陈述应清晰地展现主要思想和结果。目录可帮助读者预览报告的组织结构。团队需要澄清或重述问题,清晰阐述所有变量和假设,并对问题进行分析,说明或证明所用模型的合理性。
在可视化方面,应包括专业的图表,如温度分布图、迁移动图、经济效益曲线等,并规范标注坐标轴定义、数据来源。数学公式应专业排版,参考文献引用需符合学术规范。结果分析部分应包含敏感性分析和稳健性分析,探讨关键参数对模型结果的影响,证明模型在不同参数组合下的可靠性。
七、奖项设置与各奖项价值
美赛奖项呈金字塔分布,2025年全球有超过28,000支队伍参赛,奖项比例如下:
MCM/ICM奖项等级与比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前30%队伍(H奖以上)可获国际认可证书,O奖论文将公开供学术参考。获得高级别奖项(如O奖、F奖)难度较大,获奖比例不到0.5%。评审过程重视创新思维而非结果精度,摘要和可视化质量是核心加分项。
除了常规奖项外,竞赛还设立了一些特别奖项,如Leonhard Euler奖(表彰跨学科模型的创新性)和INFORMS奖(表彰运筹学方法的应用深度)。这些特别奖项进一步增强了获奖者的学术声誉。
七、获奖策略与备赛建议
成功备战美赛需要系统规划和策略训练。以下是四阶段备赛法建议:
团队组建与分工方面,理想的团队应由3人组成,形成能力互补的“黄金三角”:建模核心(掌握数学理论与创新思维)、算法实现(精通编程与数据处理)、学术写手(擅长英文学术写作与图表设计)。团队应在赛前完成2-3次全真模拟,磨合协作流程。
知识储备与工具准备方面,需要掌握优化算法(如遗传算法)、预测模型(如ARIMA)、评价模型(如AHP/TOPSIS)等基础模型;熟练使用Python(数据处理)、LaTeX(排版)、Tableau(可视化)等工具。重点关注近3年特等奖论文,分析其框架设计和表达技巧。
时间管理策略上,96小时竞赛时间分配至关重要。建议采用以下时间分配方案:第一天完成选题与文献综述(约8%时间);第二天进行模型构建、算法实现和初步求解(约45%时间);第三天完成所有问题建模并进行敏感性分析(约30%时间);第四天专注于论文写作、摘要精修和可视化展示(约17%时间)。
资源利用方面,充分利用COMAP官网提供的历年赛题及部分优秀论文;文献检索可优先考虑Google Scholar、arXiv等外文学术平台。专业的数据资源如NOAA、FAO、世界银行数据库等在解题过程中也常常发挥关键作用。
2026赛季的竞争预计将更为激烈,唯有精准把握规则、科学分工、深耕模型与表达,方能在全球精英中脱颖而出。对于有志于在数学领域和跨学科应用中有所作为的学生来说,这无疑是一次不可多得的宝贵经历。
备赛的同学可扫码领取
【2014-2025美赛A-F真题集+数据集+MCM/ICM历年获奖论文集+备赛书单】⇓